首季中国经济观察|“四良”融合 粮油生产开局良好
四月春光好,广袤的田野农机轰鸣,各地春耕春播进入了高峰。北方冬小麦孕穗抽穗,长江中下游抽穗扬花,西南地区已经开始灌浆,冬油菜陆续灌浆成熟。最新农情调度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全国春播粮食进度近两成,略快于上年。
4月9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里,桁架式喷灌机为小麦浇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云杰摄)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总的看,今年夏收粮油生产形势还是不错的,丰收有了好的基础,呈现‘一稳一好’的特点:面积稳。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冬小麦面积3.4亿亩、基本保持稳定。冬油菜面积1.1亿亩,连续7年增加。长势好。冬小麦拔节期一二类苗的比例是91.2%,比常年同期高了2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持平。冬油菜主产区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季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加上增产措施技术到位率高,油菜长势是近几年最好的。”
今年,从春耕开始,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持续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四良”融合,力争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新突破。
4月1日,工作人员在榆中县金崖镇的甘肃鑫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内劳作。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良田筑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带领乡亲们采用“升级版”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春耕生产。韩凤香介绍,“随着梨树模式的不断升级,我们今年做了一个万亩的梨树模式示范基地,300公顷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1000亩的智慧农业,还有10公顷的单产提升。”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带领乡亲们采用“升级版”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春耕生产。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不仅如此,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土地精细化管理。
“现在系统已经实现了地块的精细化管理,里面我们用了遥感监测技术,对土壤的墒情情况、虫情情况、苗情情况,以及最终的产量估产进行了监测。”韩凤香说。
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多种先进灌溉技术已投入使用。王正一 摄
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固定式喷灌、伸缩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滴灌、微喷灌和绞盘机喷灌等多种先进灌溉技术已投入使用,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千亩农田在“指尖管理”。
尉氏县种粮大户赵建镐说,“这在以前都不敢想。现在这个灌溉方式比之前漫灌式节水三成,方便得很。一点手机就开始浇地了,到点一点就停,水量精确,浇得透。我流转这一千多亩地,一个人拿着手机就完成了。”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科研人员正在查看试验材料小苗生长情况。受访者提供
良种赋能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
眼下,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小麦、青稞、花椰菜等陆续完成种子采收。
青海大学研究员吴昆仑介绍,“我们通过多年的南繁加代,已经育成了十余个小麦和青稞的品种。2024年我们加代和繁种一共种植了21亩材料,主要是以青稞和小麦为主,预计繁种大概6000斤的原种。下一步就准备拿回我们当地进行良种的繁殖生产,元谋南繁基地对于扩大我们种子生产规模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科研人员正在播种试验材料。受访者提供
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会长仲家楷说,“很多在东北配不上的组合,在咱们元谋就能配对。这么一来的话,就是十二三年的工作缩短到三年多到四年整个周期就结束了。”
元谋县光热资源充沛,干旱少雨,年均气温21.6℃,非常适宜麦类、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繁育。全县制繁种面积达4.17万亩,种子年产量达405万公斤,年工厂化育苗能力突破12亿株,种业综合产值达12.3亿元。全国每年约有825万亩麦类和4000万亩蔬菜选用元谋繁育的种子。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科研人员正在查看试验材料小苗生长情况。受访者提供
元谋县农业农村局科教与市场信息化股股长李绍云说,“元谋县通过建设标准化冬繁育制种基地、高标准种质资源中心、粮食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举办种业博览会,积极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加强数字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种子仓储中心、良种繁育创新中心。”
这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东洛村水稻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东洛村水稻种植基地,此次栽插的秧苗,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丝苗香米新品种。
江西山脚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继龙说,“今年大概种了6000多亩,带动628个农户一起规模化种植,今年收益预计)大概有3000万元左右。”
图为江西省乐平市水稻育秧中心。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通过推行丝苗香米新品种并改良种植技法,丝苗香米香味指数明显提升。
“我们通过建设‘香稻科技小院’,充分借助小院专家科研优势,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使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显著提高。”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科协党组书记彭伟根介绍。
4月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化农业MAP侯家营子示范农场,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良机提效
智能化农机为农业生产按下“高效键”。
记者在山东莒县的一块合作社的农田里看到,一台拖拉机正沿着预设路线行驶。
山东莒县刘官庄明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明众介绍,“只要把车开到地头,在无人驾驶的操作界面设上A、B点,直接作业就可以了。”
在山东莒县的一块合作社的农田里看到,一台拖拉机正沿着预设路线行驶。新华社记者 王欢 摄
原本依赖人员经验完成的花生扶沟、覆膜等工序,依靠高精度导航技术实现了“厘米级”精准操作。“现在用了无人驾驶之后,每走一公里,它的偏差是两公分,就是基本在覆膜的时候不出现漏种现象,大大提高了出芽率。”邵明众说。
目前,该合作社已配备11台无人机、4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每亩节约人工成本约100元。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广袤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成了种粮户的新帮手。新华社记者 李小波 摄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广袤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成了种粮户的新帮手。
植保无人机飞防手张俊耀说,“一小时作业50亩,我们4架飞机一天搞定2000亩。”
“原来1000亩地,我雇10个人得打药一个礼拜,现在一天就搞定。政府购买的这项服务,给我省了2万多块钱,还不担心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垦利区胜坨镇种粮大户陈晓红说。
据了解,垦利区今年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飞防队伍,飞防12.3万亩麦田。
“无人机飞防无死角,药剂减少(用量)30%,还能增加叶面肥,“一喷三防”,亩产增收100斤。”垦利区胜坨镇农技站副站长巴永玉说。
在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紫云英与肥用油菜交织,发挥两种作物间的协同效果。新华社记者 阮周围 摄
良法增质
优良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是增产增效的重要保障。
在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紫云英与肥用油菜交织。旋耕机轰鸣作业,将鲜嫩的绿肥作物深翻入土,为早稻备好“营养餐”。“绿肥还田+粪肥利用”模式,正有效提升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曹卫东介绍,“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发挥两种作物间的协同效果,让农田的固碳效果会更好。我们从现场来看,整个紫云英的长势和腊油菜的长势都非常好,取得了既有景观也有肥田的良好的实际效果。从地里来看,翻耕的土壤结构很好,蚯蚓很多,整个土壤也比较松软,基本达到了示范的要求。”
4月20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郭楼村,村民在麦田内除杂 新华社发(王高超摄)
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各地积极组织农业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小麦苗情、墒情和病虫害情况。
河南省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春峰说,“眼下,正值小麦抽穗期,这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黄金时期。充足的水肥供应,就是小麦丰收的‘助推器’。为此,我们第一时间组建了农技专家团队,深入全县各个乡镇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农户准确掌握浇水时机与方法。”
河南省叶县农业农村局组建农技专家团队,深入全县各个乡镇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
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单俊奇说,“择机适时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和蚜虫等‘两病一虫’预防工作。我们农业部门组织100余名技术人员到分包乡镇进行踏查,为下一步科学防控做好指导工作,争取为今年夏粮的丰产丰收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这个春天,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齐发力,每一滴耕耘的汗水、每一粒希望的种子,必将在广袤田野上谱写新的丰收乐章。
4月20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农民用移动式水稻秧苗输送机摆放秧盘。新华社发(谢万柏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董琳娜
记者:王安浩维、郭杰文、司晓帅
配音:王帅龙
素材支持:元谋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