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走的课堂”看吉木乃教育创新的边疆叙事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娜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美育常被视作“教室里的精致艺术”——石膏像、水彩笔与黑板构成其全部想象。然而,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牧业寄宿学校的孩子们,用一场草原石城的研学实践,打破了这种刻板认知:他们以花岗岩为画布,以哈萨克族《黑走马》舞步为韵律,让美育从“纸上技法”升华为“天地间的生命对话”。这场“行走的课堂”不仅是一次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折射出阿勒泰教育对新时代育人逻辑的深刻回应。
从“单向灌输”到“五感觉醒”。当孩子们蹲在草原石城的岩壁间,用丙烯颜料直接涂抹岩石时,他们触摸的不只是地质纹理,更是对“永恒与瞬间”的美学思辨。这种教学场景的颠覆性在于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在这里,风蚀地貌的肌理、岩缝野花的生长姿态、牧民转场的蹄声,都成为“无声的导师”。吉木乃的实践证明,自然本身即是最生动的美学教材。
这种教学模式与“文化润疆”形成深度共振。2024年3月,新疆艺术学院学子在吉木乃县开展的书法、素描支教活动,与此次研学形成“高校—中小学”美育链,让边境地区的孩子既能传承毛皮滑雪板彩绘等非遗技艺,又能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构阿勒泰的文化符号。
在“石头拼画”中浇筑共同体意识、“用碎石拼出骏马象征自由,拼出烤馕致敬地域美食”——这场看似童趣的“巧思拼石”活动,实则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实践。当学生用石块勾勒传统美食、讨论配色方案时,文化差异转化为创作灵感的碰撞,皆是以艺术为纽带,让“多元一体”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集体创作。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吉木乃县将美育与“戍边红城”的定位深度绑定。多年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边境国家安全教育实践、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美术创作不再是孤立的艺术行为,而是与家国情怀、生态责任交织的育人载体,吉木乃县正在探索一条“美学+思政+生态”的融合育人路径。
当教育突破围墙,当美育扎根大地,知识的边界被重构,吉木乃县的这场“行走实验”证明,最好的课堂不在书页间,而在孩子们触摸岩壁的掌纹里、舞动《黑走马》的足尖上、拼合碎石时交汇的眼神中。这里,没有城乡之别、没有边疆与内陆的区隔,只有每一个生命在天地间自由生长的模样。教育的诗与远方,正从草原石城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
相关链接:
有趣有料有收获 看吉木乃县如何在“行走的课堂”上玩出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