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漠25年 他们是“大风吹不走的老师”
迎风沙、守讲台,扎根大漠25年,他们是“大风吹不走的老师”,把“天边小城”变成且末孩子的知识绿洲。《面对面》专访新疆且末二中副校长陈荣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第二中学,一场新聘教师的年度总结分享会正在进行,6名年轻教师都是河北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主持会议的是且末县第二中学副校长陈荣明。2000年,他和另外14位从保定学院的前身—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同学,一起来到且末县,在这里一待就是25年,当地人称他们是“大风刮不走的老师”。那之后,不断地有年轻人奔赴而来,为这里贡献青春力量。
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昆仑山脉之间,因地处偏远被称为“天边小城”。县城三面被沙漠包围,曾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如今的且末二中,拥有现代化综合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操场上也铺上了塑胶跑道。但在20多年前,由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这里的教育资源极为匮乏。2000年,因一批教师流失,县里即将升入初中的7个班只有1个班主任,时任且末二中的校长段军心急如焚,他走出沙漠,辗转各地寻找教师,在几所本科院校接连遇冷后,段军决定到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保定学院碰碰运气。
陈荣明那一届是最后一批国家包分配的师范毕业生,那时候校园招聘还是新鲜事。
陈荣明介绍,当时段校长招我们的时候,他要问的是两个问题,你是不是农村的?他要多招农村的。第二个你是不是独生子女?如果要家里有姐妹的,他要多招。
巴州地区、库尔勒、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些词对陈荣明来说很陌生,沙漠边上,想的就是洗菜的水,再洗脸再洗脚,一个月也洗不了一回澡,当时想象的是很苦的。
陈荣明说,那时候年轻,有一股闯劲,总感觉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生存,都想去看看。只要别人能生活,他应该也能生活。
吸引陈荣明的,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现实的权衡。且末县属于中国艰苦边远地区分类里的“五类地区”,教师的待遇可达每月600多元,是当时河北薪资的两三倍。陈荣明在河北省涞水县的一个小山村出生、长大,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也期盼自己能更多地回报父母。
陈荣明说,不上初中不知道他们的镇在哪,不上高中都不知道县在哪,不上大学都不知道市在哪。活了20来年了都没远走过,既然要走远,就去看看。陈荣明认为,越发达的地方,可能他们发展的机会越少,越贫瘠的地方可能他发挥的潜力更大一些。
经过面试,陈荣明和侯朝茹、李桂枝、王伟江、庞胜利、辛忠起、周正国等15名毕业生签下了就业协议。
2000年8月,4名女生和11名男生从保定启程,他们登上火车,离开河北,穿过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越过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进入新疆。护送他们前往且末的母校老师,用镜头留存了这些珍贵的影像。三天后,他们到达巴州首府库尔勒,住了一夜后,换乘汽车,开始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意指“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也被人们称作“死亡之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行两天后,他们抵达且末。为了迎接这批远道而来的新老师,且末二中的师生们在近百米的土路上洒上了水,并在校门口队列欢迎。然而,砖包土坯的平房教室,脱落得露出里层的墙皮,已被擦得发白的黑板,瘸腿的长条板凳,再一次超出了年轻人的预想。
那时候的且末,每年特大强沙尘暴天气有16天左右,扬沙天气高达60多天,一年更是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被浮尘笼罩,一场风沙过后,屋里一次能清理出半桶土。当地人说,一场风就能“刮跑”几个老师。
陈荣明和他的同伴们几乎承包了初一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其中6人担任班主任。这些新老师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偏爱。当时的且末二中,1000多名学生仅有40多位老师,学校时常会面临教师的离职。在陈荣明他们来到且末的第二年,一位年轻教师决定离开。
到且末的第三年,陈荣明与同事们培养的首届毕业生,刷新了学校既往的中考纪录。朝夕相处中,陈荣明与同批来且末的校友井慧芳互生情愫,最终在当地结婚生子。如今,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中,像他们这样在且末结成伴侣的,已有七对。
刘庆霞,2007年来到且末,目前在且末二中担任语文老师。她的丈夫周正国和陈荣明同时来到且末,七年后,经人介绍,周正国认识了同样毕业于保定学院的刘庆霞,一部只能编辑文字短信的手机,让她对新疆有了真切的想象。交流一段时间后,刘庆霞做了一个决定,辞去老家阜平县的教师工作,跟随周正国到新疆去生活。
2007年暑假,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选择成婚。但婚后一年,他们就面临分别。由于当年且末没有招考名额,刘庆霞考取了塔城地区托里县的特岗教师职位。托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与且末县相距1000多公里。即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从且末到托里开车也要十五六个小时。
原本3年的特岗教师任期,刘庆霞延长了一年,直到2012年才申请调回且末,一家人终于团聚。
在且末,刘庆霞和维吾尔族姑娘米合热古丽维系着长达近10年的师生情谊。当年,刚上初中的米合热古丽普通话说得并不流利,但刘庆霞让她担任语文课代表,对她的微小进步,给以及时的鼓励。三年后,米合热古丽顺利考入高中,然而,就在高考前,她的母亲因为车祸离世,这对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米合热古丽,是巨大的打击。之后,刘庆霞给她发了好多信息,鼓励她。目前,米合热古丽就读于湖北武汉的中南民族大学。
25年里,来自保定学院的年轻老师们用知识给孩子铺路,也见证了且末的变化。2022年,和若铁路通车,结束了且末没有火车的历史。同年,连接新疆尉犁县与且末县的尉且沙漠公路也正式通车。近几年,且末二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长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
2018年,陈荣明和同伴们重返母校保定学院,留下了这张合影。他们的身后,是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这个群体的回信内容,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25年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已有400多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青海、贵州等地教书育人。如今,西进征程的接力主体已经变成了00后。